扫码关注霓虹堂

公司名称:
霓虹堂(厦门)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厦门市思明区龙山东二路15号,霓虹堂产品展示中心
OS:http://nihongtang.com

E-mail:info@nijido.com
TEL:0592-2228708(厦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场调查与产业研究 » 社会参与提高老年人幸福感

社会参与提高老年人幸福感

文章来源: 浏览:次 日期: 2016-01-03 20:34:02

2016-01-03霓虹堂养老 霓虹堂养老

【霓虹堂公众号小编按】长寿社会及其相关研究是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霓虹堂研究人员的一项重要业务。今天简单介绍早稻田大学与厦门大学横向合作课题《老年人的幸福度及其影响因素》(立项批准号:HX2011097负责人:叶妍、陈茗)的成果之一《社会参与与老年人幸福度》的部分内容。

 

社会参与提高老年人幸福感

 

 

“积极老龄化”强调老年人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参与是老年人一项重要的权利。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既是实现老年人社会融入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途径,也是老年人造福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是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1.概念解析

社会参与是人们融入某项活动中并成为其中一员的行为,参与的范畴涉及到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休闲领域等,在参与和幸福感的关系问题上,有不少实证研究证明了参与的不同维度对幸福感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效应。经济领域的参与,***常见的就是就业,而失业则是就业的对立面,意味着个体失去了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它给失业者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严重的是,它还给失业者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和社会功能的损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运用“通用健康问卷”研究工作对心理健康是否产生影响,他们发现,就业能够改善人的心理健康,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54,而失业的状态下,两者的相关系数降为0.36Cooper,1985),另外一项调查也发现,与失业者相比,就业者较少出现******、心脏病等身体病症(Ross , Mirowsky,1995)。社会及休闲领域的参与有时候比较难以相互区分。实证研究显示,积极参加日常锻炼以及群体社交和志愿者活动,对幸福感具有强化作用(李维,2005),休闲与幸福之间则呈现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Argyle, Michael,1996)。

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参与,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影响。参与作为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个体通过参与提升自己的目标感、成就感以及愉悦感,换句话说,它有可能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拓宽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而这些方面与幸福感息息相关,它们的达成将增进个人的福祉。

 

2. 数据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邻国日本的情况。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 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当中,正式就业的达到595万人,占劳动力人口的9.5%,为史上******。如加上非正式就业,则男性有27.9%,女性有13.2%在从事有收入的工作。而6569岁的老年人口之中,男性46.9%,女性27.8%参与经济生产活动(总务省,2017)。由此可见,日本老年人在经济领域的参与是比较广泛和持久的。

相比之下,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特点之一是经济领域参与行为的大幅度减少。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不想继续工作,而在家庭活动、社会活动等领域中的参与欲望比较强烈。我们假定是:1.继续工作可能对老年人的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2.参加家庭聚会等活动越多的老年人幸福感越高;3.志愿服务和慈善活动的参与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4.给政府提建议或意见的频度对老年人的幸福感具有影响。据此,我们使用早稻田大学与厦门大学横向合作课题《老年人的幸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总体结论是:我国老年人的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参与程度在不同领域上存在差异。

从经济参与来看,我国老年人的就业率很低,仅为5.3%。就老年人自身原因而言,这或与很多老年人退休后就不想继续工作的心理有关。事实上,很多老年人在退出劳动领域之后,他们更希望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保健、休闲等领域中。就外部原因而言,或与我们的社会还未建立类似日本的“银发人才中心”等老年人再就业机制、老年人在就业市场缺乏相应的机会等有关(陈茗 王海龙 叶妍 FUJIYI NOYO, 2013)。

从家庭活动来看,老年人的家庭活动参与度比较高,61.2%的老年人经常参加家庭或亲友聚会,这既能作为老年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也在家庭层面上为大部分老年人提供了重要的情感支持。

从社会活动来看,志愿服务(义工)、慈善和捐款等活动的参与率为51.4%,但其中“经常参加”的比例仅为4.3%。这种状况与十年前并无大的变化,我国老年人在社会公益活动方面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陈茗 林志婉,2002;陈茗 林志婉,2004)。另根据进一步的研究,具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参与上述活动的比重普遍较高。

从政治活动来看,老年人的参与率同样很低,只有2.3%的老年人经常给政府部门或新闻媒体提意见或者建议,近八成的老年人从未提过建议。这或体现了我国老年人的公民意识还很低,或也折射出包括老年人在内,我国民众政治参与的途径还未得以建立健全。

 

3.社会参与如何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方差分析显示,老年人的幸福感在是否有工作、有没有给政府提建议或意见两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家庭聚会、志愿服务、慈善或捐款等活动上却存在显著差异。很明显,经常参加家庭聚会的老年人,在幸福感上的得分要大于没有参加的老年人(F=0.432Sig.=0.0020.01=,参加志愿服务和慈善活动的老年人幸福感得分明显高于没有参加的老年人,而且,参加程度越大,幸福感普遍越高(F=2.51Sig.=0.0410.05=。可见,老年人的家庭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对老年人幸福感产生了正向作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差异虽不具有显著性,却显示了参与对幸福感的反向作用。

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志愿服务和慈善等活动参与度高能够正向预示老年人的幸福感,而给政府反映情况或提意见反而削弱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在众多的参与形式中,家庭是老年人主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活动相对经常性、普遍化,家庭外的活动可能更具吸引力,它们相对而言更能满足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所以,其它领域的参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家庭活动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部分老年人就业可能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非自愿的、不计报酬的,同时,就业过程中也可能由于就业机会少而产生负面的心理问题,进而降低了个人的幸福感。同样,给政府部门提意见或者建议,虽然也是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但老年人有可能是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转而求助于政府部门,这种带有诉求性质的参与,更多的是为了促进个人问题的解决,而如果老年人的诉求没有得到回应,它有可能与老年人有限的精力交互作用,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他们不幸福。

 

4.结论:因势利导 适度参与

现在的老年人具有更强的参与意愿及更广阔的潜在参与空间。当然,并非所有的参与都能够促进老年人的幸福感,只有那些自愿的、具有休闲娱乐、陶冶性情、开发潜能以及实现个人价值性质的参与行为才能对老年人的幸福感产生正向作用,而带有诉求性质、为解决生存问题的参与行为则可能削弱老年人的幸福感。通常情况下,经济领域是我国老年人退休前主要的活动场所,而退休后,老年人开始转向家庭和社会领域。这些领域的参与,既是老年人延伸职业角色、调剂精神、开发个人潜能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也反映出现代社会中,老年人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点,把参与社会发展当作一种生活的方式,注重在帮助他人中实现个人价值,赋予晚年生活更为丰富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为老龄政策如何推动老年人平等、充分的参与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思路,一方面,我们需要拓宽老年人利益表达的渠道,及时回应老年人的诉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根据老年人的兴趣、能力和意愿,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的平台,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尤其是志愿服务慈善等社会公益活动不仅有助于老年人个人资源效用******化和健康老龄化,还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老年人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志愿者”角色取代原先的“劳动者”角色,可以克服退休后容易产生的空虚和失落感,维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和一定的活动水平,防止边缘化,实现健康老龄化。一般来说,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解决后,物质消费的边际效用相对变小,精神生活的重要性随之彰显,很多人希望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主体性和能创性,从中享受到充实感和成就感——这种心理收益贯穿于志愿服务的全过程,而不仅仅表现于志愿服务的结果,甚至可以达到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人生的目的,而不是单纯的谋生的手段”的理想境界(陈茗 林志婉,2003b)。

同时,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虽然由于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的经济价值难以计量,但志愿服务能够创造出价值,亦即产出,这一点已经得到国际社会普遍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加强和改善社会服务,协调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融合和进步,它甚至代表了一个国家社会资本的水平。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较大的变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恰好可以加强人际间的沟通和关怀,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陈茗 林志婉,2003a)。

促进老年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的发展,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社会认同感,其次要设立牵头倡导的机构,再次是提供信息服务疏通渠道,提供各种发挥“余热”的机会,使老年人易于接近并乐于常年从事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